requestId:687f3ac1c2c558.33574907.
中國健康事業的發展與人權進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2017年9月
目錄
前言
一、符合國情的健康權保障模式
二、健康環境與條件持續改善
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四、醫療衛生服務質量大幅提高
五、全民醫療保障體系逐步健全
六、特定群體的健康水平顯著進步
七、積極參與全球健康治理和國際醫療援助
結束語
前言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健康權是一項包容廣泛的基本人權,是人類有尊嚴地生活的基本保證,人人有權享有公平可及的最高健康標準。
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奉行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多年來,中國堅持為人民健康服務,把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實現人人得享健康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經過長期不懈奮斗,中國顯著提高了人民健康水平,不僅摘掉了“東亞病夫”的恥辱帽子,而且公共衛生整體實力、醫療服務和保障能力不斷提升,全民身體素質、健康素養持續增強,被世界衛生組織譽為“發展中國家的典范”。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實現全民健康是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對人民的鄭包養重承諾。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把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貫穿于健康權的促進與保護中,以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為重點,加快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全生命周期的衛生與健康服務,提升了中國的健康權保障水平,使中國人權事業得到長足發展。
一、符合國情的健康權保障模式
中國是一個有著13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衛生與健康事業,加快轉變健康領域的發展方式,切實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健康權,形成了符合國情的健康權保障模式。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對落后,醫療衛生體系十分薄弱,全國僅有醫療衛生機構3670個,衛生人員54.1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8.5萬張,人均預期壽命僅有35歲。為盡快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大力發展醫藥衛生事業,制定實施“面向工農兵、預防為主、團結包養價格ptt中西醫、衛生工作與群眾運動相結合”的工作方針,廣泛開展群眾性愛國衛生運動,普及初級衛生保健,人民健康狀況得到了很大改善,醫療技術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分離了沙眼衣原體,進行了世界第一例斷肢再植手術,成功研制出抗瘧新藥青蒿素等,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績。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針對當時存在的醫療衛生資源嚴重短缺、服務能力不足、服務效率較包養留言板低等問題,實行多渠道籌資,鼓勵多種形式辦醫,增加資源供給,逐步放開藥品生產流通市場,發展醫藥產業,注重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采取一定的經濟激勵措施,調動醫務人員積極性,增強內部活力。1996年,第一次全國衛生工作會議明確了“以農村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依靠科技與教育,動員全社會參與,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的新時期衛生工作方針。1998年,國家開始建立保障職工基本醫療需求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2000年,國家提出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城鎮醫藥衛生體制,讓群眾享有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醫療服務,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改革目標。2002年,國家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從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出發,深化農村衛生體制機制改革,將衛生投入重點向農村傾斜,滿足農民群眾不同層次的醫療衛生需求。
2003年,在黨和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萬眾一心,取得了抗擊“非典”的重大勝利。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國家全面加強了公共衛生服務和重大疾病防控工作,重大疾病防治體系不斷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機制逐步健全,農村和城市社區醫療衛生發展步伐加快,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取得突破性進展。
2009年,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頒布了《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確立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進一步明確包養女人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提出建立公共衛生、醫療服務、醫療保障、藥品供應“四大體系”和醫藥衛生管理、運行、投入、價格、監管、科技和人才、信息、法制“八項支撐”,加快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建設,推動衛生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隨后,國家又頒布了《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和《“十二五”期間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規劃暨實施方案》,提出加快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建設,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等改革任務。
2012年以來,中國不斷加大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力度,加快推進公立醫院綜合改革,推進藥品和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積極建設分級診療制度,優化完善藥品生產流通使用政策。2015年10月29日,健康中國建設正式寫入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2016年8月,全國衛生與健康大會提出:“要堅持正確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以基層為重點,以改革創新為動力,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人民共建共享。”2016年10月,國家頒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做出了戰略部署。
健康事業的發展給人民群眾帶來實實在在的健康福祉,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81年的67.9歲提高到2016年的76.5歲,孕產婦死亡率從1990年的88.9/10萬下降到2016年的19.9/10萬,嬰兒死亡率從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標總體上優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提前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同時,中國已形成了以憲法為總領,以民事法律法規、衛生行政法律法規、地方性法規等為實施基礎,以健康領域各種綱要、綱領、計劃為行動指南的健康制度體系,有效平衡醫患關系,公正化解醫療糾紛,切實實現公民健康權。
深化醫改效果持續彰顯,在較短時間內織起了全世界最大的全民基本醫療保障網,建立大病保險制度、疾病應急救助制度,健全醫療救助制度,為實現病有所醫提供了制度保障。重大傳染病得到有力控制,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確定的結核病控制指標提前實現,血吸蟲病疫情降至歷史最低水平,2000年實現無脊髓灰質炎目標。2015年,建成了全球最大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平均報告時間由直報前的5天縮短為4個小包養時。
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基本建成了覆蓋城鄉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超過98萬個,衛生人員超過1100萬人,衛生機構床位數超過700萬張。人才隊伍建設加快推進,住院包養網站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逐步建立,涌現出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屠呦呦等一批杰出醫務工作者。社會辦醫加速發展,民營醫院占醫院總數的比重超過57%,多元辦醫格局初步形成。醫療衛生應急救援能力走在國際前列,經受住了防控埃博拉出血熱特大傳染病疫情的嚴峻考驗,實現了國內“嚴防控、零輸入”和援非抗疫“打勝仗、零感染包養”雙重勝利。
經過長期努力,中國衛生與健康事業發展跨上了嶄新臺階,不僅顯著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而且形成了符合本國國情的健康權保障模式,其主要特點是:
——健康優先,把健康置于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立足國情,將維護和提升健康的理念融入政策、法律、法規制定實施的全過程,實現健康的生活方式、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良性協調發展。
——預防為主,把以治病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防治結合、身心并重、中西醫互補,注重慢性病、地方病、職業病防控,減少疾病發生,把握健康領域的發展規律,強化早診斷、早治療、早康復。
——公益主導,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的公益性,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將公立醫院作為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逐步實現全民享有公共健康服務。
——公平普惠,堅持衛生服務和醫療保障覆蓋全民,以農村和基層為重點,逐步縮小城鄉、地區、不同人群間健康水平的差異,保證健康領域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共建共享,堅持政府主導與調動社會、個人的積極性相結合,推動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政府在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有所作為,市場在非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領域發揮活力。
表1:部分年份主要健康指標 新華社發
二、健康環境與條件持續改善
中國積極推廣健康生活方式,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包養推進全民健康教育,保障食品和飲用水安全,改善生產、生活、生態和社會環境,為促進公民健康權提供了良好條件。
健康生活方式全面推行。2007年,國家啟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動,倡導居民合理飲食和適量運動,傳播健康生活方式理念,創造健康的支持環境,提高全民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能力。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81.87%的縣(區)開展了此項行動。發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對一般人群及兒童、老年人等特定群體進行科學合理膳食指導,引導居民做到平衡膳食、均衡營養。推進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監測,以及慢性病與營養監測和發布。推行全民減鹽倡議,向居民傳授減鹽防控高血壓等健康知識。實施重點人群營養改善措施,開展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和貧困地區兒童營養改善項目。持續加大控煙力度,履行世界衛生組織《煙草控制框架公約》規定。2014年深圳市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控制吸煙條例》,2015年北京市實施《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2017年上海市實施《上海市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修正案,落實室內全面禁煙的要求。截至2016年底,全國已有18個城市制定了地方性無煙環境法規、規章,覆蓋總人口的十分包養之一。
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將全民健身事業提升為國家戰略,把全民健身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財政預算及年度工作報告。“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事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自2009年頒行《全民健身條例》以來,全國已有16個省份和10個較大市制定了全民健身地方性法規,31個省(區、市)全部制定完成省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從2009年起,國家將每年的8月8日定為“全民健身日”。2011年至2014年,全國已建成全民健身活動中心3405個,社區多功能運動場9447個,體育公園2366個,健身廣場24879個,戶外營地878個,室外健身器材169萬件。各市(地)、縣(區)甜心寶貝包養網、街道(鄉、鎮)、社區(行政村)普遍建有體育場地,配有健身設施。截至2015年底,全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33.9%,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57平方米,縣級及以上地區體育總會平均覆蓋率達到72%,各級各類青少年體育俱樂部達到7147個,全民健身站點平均達到每萬人3個,社會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基本形成。
全民健康教育持續推進。充分利用報刊、電視、廣播、互聯網及新媒體等宣傳包養情婦媒介開展公眾健康宣傳教育咨詢,引導居民形成自主自律的健康生活方式。國家每年舉辦“中國環境與健康宣傳周”活動。發布《中國公民環境與健康素養(試行)》《“同呼吸、共奮斗”公民行為準則》。通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健康教育、健康素養促進行動、健康中國行、中醫中藥中國行、重大衛生主題宣傳日等項目和活動,開展健康宣傳教育。城鄉居民健康素養水平由2008年的6.48%上升至2015年的10.25%。
環境治理深入開展。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實現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縣區級空氣質量監測站點聯網,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顆粒物組分和光化學監測網全面建成。2011年至2015年,全國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2.9%、13%、18%、18.6%。2016年,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6.0%,優良天數同比提高2.1個百分點。2013年,國家頒布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2014年至2016年,累計淘汰黃標車和老舊車輛1600余萬輛。燃煤火電機組基本實現脫硫脫硝全覆蓋。超低排放加快推進,截至2017年3月,完成煤電機組超低排放改造約5億千瓦。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頒布《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試行)》,設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2016年和2017年,國家共下達專項資金約150億元。初步建成國家土壤環境網,完成2.2萬個基礎點位布設,建成約1.5萬個風險監控點。全面推動落實《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落實長江經濟帶大保護工作,組包養織排查城市黑臭水體。2016年,全國地表水國控監測斷面Ⅰ-Ⅲ類水體比例達67.8%,劣V類水體比例降至8.6%。
城鄉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成效明顯。開展衛生城鎮創建活動,顯著提升城鄉人居環境質量。根據2012年調查顯示,衛生城鎮創建后與創建前相比,規范集貿市場比例由35.2%提高到60.6%,居民對市容環境的滿意率由30%提高到98%,對創衛效果的滿意率達到98%。截至2015年底,包養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92%,城市建成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4.1%。實施7.8萬個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1.4億多農村人口直接受益。6.1萬家規模化養殖場(小區)建成廢棄物處理和資源化利用設施。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生活垃圾處理率在60%左右,處理污水的行政村包養網比例達到22%。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從2012年的71.7%提高到2016年的80.4%,東部一些省份達90%以上。
農村飲用水安全問題基本解決。2006年至201包養行情0年,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總投資1053億元,解決了19萬個行政村、2.12長期包養億農村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2011年至2015年,國家共安排農村飲水安全建設工程資金1215億元,地方配套資金600多億元。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飲水安全衛生監測鄉鎮覆蓋率達85%以上,農村集中式供水覆蓋人口比例提高到82%。國家針對個別地區的特殊困難安排專項資金,提高補助標準,安排4.95億元資金解決西藏自治區1400多座寺廟、3.23萬僧尼和6萬多臨時供水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
職業健康管理不斷加強。2011年,國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大力開展重點領域塵毒危害專項治理,對粉塵危害嚴重的石英砂加工、石棉開采及制品制造、金礦開采、水泥制造、石材加工、陶瓷生產和耐火材料制造等行業領域組織開展集中整治,督促企業加大投入力度,改進生產工藝,完善防護設施,加強個體防護。工作場所作業環境和條件得到初步改善。截至2016年底,國家依法處罰了一批拒不治理或治理不力的企業,共責令停產整頓1524家,提請關閉1576家,取締非法企業426家。加大對用人單位職業衛生監督檢查力度。2013年至2016年,全國各地區監督檢查企業數量從22.9萬家增加到39.5萬家,增長72.5%。
食品安全監管更加嚴格。2015年,國家修訂《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2016年,各級監管機構在食品生產環節共檢查食品生產企業52.1萬家次,檢查食品添加劑生產企業1.5萬家次。檢查食品加工小作坊7.2萬家次。各級監管機構在食品經營環節共檢查銷售環節經營主體1209.3萬家次。檢查餐飲服務環節經營主體886.9萬家次。2016年,在全國范圍內組織抽檢了25.7萬批次食品樣品,總體抽檢合格率為96.8%。妥善處置冒牌嬰幼兒配方乳粉等多起食品安全突發事件。
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穩步提升
中國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的可獲取性和均等性,加大傳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預防控制力度,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推行覆蓋全民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程度不斷提高。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覆蓋率進一步提高。國家免費提供疫苗及接種服務,受益對象從兒童擴展到成人。截至2015年底,疫苗接種率以鄉鎮為單位總體保持在90%以上,多數免疫規劃疫苗可預防傳染病的發病與死亡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2010年至2017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財政補助標準從15元提高到50元,服務項目從最初的9類41項擴大到12類47項。建立居民健康檔案、健康教育、預防接種、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嚴重精神障礙患者管理、結核病患者健康管理、中醫藥健康管理、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和處理、衛生計生監督協管共12類服務項目,已基本覆蓋居民生命全過程。截至2016年底,全國居民電子健康檔案建檔率達到76.9%,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人數分別達到9023萬人和2781萬人。孕產婦和3歲以下兒童系統管理率分別達到91.6%和91.1%。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惠及面不斷擴大。2012年,國家實現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目標。2014年,通過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5歲以下兒童乙肝表面抗原攜帶率從1992年的9.67%降至0.32%,提前實現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于2017年將5歲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流行率降到1%以下的目標。流動人口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利用狀況持續改善,傳染病防控工作普遍開展,流動兒童免疫接種率達90%以上。針對重大疾病、重要健康危險因素和重點人群健康問題,制定和實施重大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為15歲以下人群補種乙肝疫苗、貧困地區兒童改善營養、農村孕產婦提供住院分娩、農村婦女“兩癌”篩查、農村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等,累計覆蓋近2億人。2009年,國家啟動“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工程”,由政府提供補助為貧困白內障患者實施復明手術,截至2013年底,接受手術的人數已超175萬人。
傳染病疫情控制水平持續提升。國家已建成全球最大規模的法定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網絡直報系統。法定傳染病報告發病率平均降低19.4%。傳染病早期發現和預警能力進一步增強,傳染病信息報告系統覆蓋近7.1萬家醫療機構,系統用戶超過16萬,年報告個案信息約900萬件。2016年,全國甲乙類傳染病報告發病率、死亡率分別控制在215.7/10萬和1.31/10萬以下。建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疾控機構實驗室檢測網絡,中國疾控中心流感、脊髓灰質炎、麻疹、乙腦等實驗室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參比實驗室。疫情形勢總體平穩,未發生較大傳染病流行。艾滋病整體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重點地區疫情快速上升勢頭得到基本遏制。結核病防治工作成效顯著,成功治療率保持在90%以上。2016年,全國結核病報告發病數比2011年下降12.6%,結核病死亡率降至2.3/10萬左右,達到發達國家水平;全國瘧疾病例共報告3189例,其中本地感染病例僅有3例,比2010年的4262例大幅度減少,80%以上的瘧疾流行縣基本消除瘧疾。重點寄生蟲病防治效果持續鞏固,截至2016年底,全國453個流行縣均達到了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或以上標準。
慢性病防控效果顯著增強。國家已建立慢性病和慢性病危險因素監測網絡。老年人健康管理和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管理等作為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免費向公眾提供,實施腦卒中、心血管疾病高危篩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癌癥早診早治等項目。截至2016年底,腦卒中高危人群篩查和干預項目累計篩查610余萬人,發現高危人群82萬人,開展隨訪干預95.2萬人次;心血管病高危人群早期篩查與綜合干預項目累計篩查338.9萬人,發現高危人群77.6萬人,隨訪管理52.4萬人次;兒童口腔疾病綜合干預項目為1億兒童提供免費口腔檢查,516.8萬兒童免費窩溝封閉,222.9萬兒童免費局部用氟;癌癥早診早治項目累計篩查214萬高危人群,發現患者5.5萬人,整體早診率高于80%。
地方病流行趨勢得到有效控制。截至2015年底,全國水源性高碘地區有90.8%的縣非碘鹽食用率在90%以上,94.2%的縣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狀態,在全球128個采取食鹽加碘措施的國家和地區中處于領先水平。95.4%的大骨節病病區村達到消除標準,94.2%的克山病病區縣達到控制標準。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區的所有縣改爐改灶率達到98.4%,飲水型地方性氟中毒地區有93.6%的農村人口實施了降氟改水工程。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地區全部完成改爐改灶,查明的飲水型地方性砷中毒地區全部完成改水。
精神衛生服務不斷完善。國家公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將精神衛生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截至2015年底,全國共有精神衛生服務機構2936家,開設床位數43.3萬張,分別比2010年增長77.9%、8 TC:sugarpopular900
發佈留言